背景:
阅读新闻

慢慢走,欣赏啊 ——浅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日期:2014-10-28] 来源:  作者:宋世兰 [字体: ]

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历时四天,在紧锣密鼓的节奏中告一段落。一切进行得紧张有序,而青年教师们也以自己的才识卓见为我们奉上一道道别具风味的艺术特色餐。无论清淡浓郁,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用心准备、认真制作而成,其中凝聚着辛勤,闪耀着智慧,散发着清香,令我们回味无穷。

眼见学校的青年教师齐刷刷地成长,齐刷刷地进步,欣喜与欣慰之感油然而生。

整体看,此次讲课比赛,大家均呈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看得出,课前准备充分认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上得丰富多彩,尽心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良好的基本功与扎实的教风相映成辉。

十七位教师的基本功相对扎实,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目标的设置及完成,课堂语言表述等诸多方面,皆有可贵的表现。尤其课堂语言,许多青年教师语言表达干净利落、明白清晰又不失文采,同时注意上下环节的衔接过渡,导入语及总结性语言也或创设情景,或升华深化,独具匠心。

尽管两个比赛篇目都是自读课文,大家还是认真研读解析,将文章作为散文范例,引领学生仔细品味,细致解读。好几位年轻教师在遇到学生字词识读上的错误时,不是忽略不记,而是及时纠正。多数老师既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又注重最基本的听说读写教学,教风扎实,难能可贵。

第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恰当,教材处理得当。

参赛文章只有两篇,一是颜元叔《荷塘风起》,一是郁达夫《故都的秋》,十七个人同时讲解,大家都想有独到之处,都愿自己与众不同,却又难免雷同。但十七节课下来,可谓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比如郭金平老师以问题导读,引领学生"赏言-----赏景-----赏美”,循序渐进,步步深入;贾丽老师以鉴赏评价为主线,通过“读----------评”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探究;庄庆福老师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较为全面的整体感知,继而对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细致有效的探究学习。其他教师课堂教学的推进也是井然有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也不乏可取之处,显然在备课及教学设计方面都下了极大功夫。

难能可贵的是,大多数课在求异的同时又不失根本。《荷塘风起》的二、三、四自然段以及《故都的秋》的五幅秋景图是大家着力解读的段落,大家重点抓住这些段落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色,引导学生探讨散文写景状物的方法,把握散文阅读的规律,解读作者情感,进而探究文章的主旨,表现出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第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参与学习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氛围良好。

十七堂课几乎都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教学过程。大家基本都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解决文本的一些重要内容及实质性问题。有的教师也注意充分发挥教师“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在进行文本内容探究的过程中,示范性地引领学生完成一个重点段落的品味解读,适时地教给方法辅以规律,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学习其他重要语段,体现以教材教,“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学思想,实效性强。

第四,课堂构架相对精美,教学过程层层推进,体现语文课较强的艺术气息。

因为比赛课毕竟不等同于平时的课,所以课堂环节的设置相对重要。当然完美的课堂预设与生成应是和谐一致,浑然天成的。设计应以学生为本,以教材为本,以有效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此次比赛有几堂课的整体设计值得大家参照:高飞老师的《荷塘风起》,以“扩写一个句子”“赏析一个句子”“创造一个句子”搭起一个清晰明了实用别致又特别语文化的框架,课堂教学目标简洁明确,学习任务易达成;董红芹老师的“正读赏析”“反读释疑”“合读升华”的三思读书法,使整堂课充满读思的深蕴;段义强老师用“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重点研读,同时将背诵巧妙融进,语文课琅琅的读书声飘香十里。当然,这些富有语文色彩的设置无外乎就是“整体感知-----重点研读-----主旨情感手法探究”这些老套的方面,但其中又着实不乏艺术的创新和巧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不过,再新的形式也都是为内容服务,为教学服务,这点大家做得也很好。

第五,多彩的课件使内容更直观,可感可悟,使课堂更丰富,多姿多彩。

十几位教师的课件都直观简洁,丰富美观,各具特色,同时有力地服务于教学,通过它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取得了良好效果。

以下谈谈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其一,教学切忌程式化,要么讲透,要么不讲。

课堂教学的程序安排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或由基础到能力,或由浅入深,或依整体到局部再到综合,但所有教程的设计都应有一定目的,你这样安排究竟想做什么,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不能只是展示一个过程。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群体,是渴求知识的心灵,是有思想有判断能力的个体,所以我们的课堂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而学生有些思维的火花绽放的是可贵的光芒。可有时候,我们太拘泥于我们既定的内容,往往不经意间“粗暴”地将这些可贵的光亮灭掉。于是,课堂上,多数时候,我们往往牵着学生鼻子走,竭力让学生的回答往我们预定好的方向上靠,靠不过来干脆就直接出示答案。

有时候,我们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一个教学步骤结束后,不问效果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比如探究“情景交融”的写法,我们让学生就某一段分析品味探究归纳,教师再讲解强化,这样做了,这一段学生掌握了,我们往往也就放下不管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借此再让学生找找其它段落里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句段,分析品味,进一步理解掌握,如此举一反三,效果定会很好。

其二,教会比学到更重要。

课堂不仅是揭示真知,告诉结果,更要赋予方法、启迪思维、体验过程,让学生“见木知林”。

一堂课里,我们在教会学生“是什么”的同时,还要注意教会他们“为什么”是这样。比如,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么,仅仅理解还不够,更应了解怎样去把握,“知人论世”是一方面,透过作者所选取的景物去揣摩体会又是一方面,所以,教给学生是什么的时候,也不应忘记教给他们怎样得出的这个结论。有时,这些方法只需几句话。

其三,课堂需要真正的安静。

一堂好课,应当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让他们动脑动心。所以,课堂应该有一份安静。无声音,心沉静。安静思考,安静体味。安静的下面是思想的高速运转和思维的波涛汹涌。

所以好的课堂不必是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课堂,不必是学生踊跃举手、完善答题的课堂,但一定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教育是慢的艺术”,而这个“慢”,并非单纯“百年树人”之慢,还需要我们的耐心,有些东西,在慢慢的品悟中,会渐渐地生成。课堂上,我们需要一份这样的安静。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