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套中人》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日期:2014-10-28] 来源:  作者:董红芹 [字体: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契诃夫,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证会的形式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难点:感受作家对人性的思考。

二、教学设想策略:

《套中人》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这使得本文主旨易于把握的同时,也容易使学生对本文的解读流于表面,失于浅薄。因此,在设计本课教法与学法时,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拟用听证会的方式,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并进而走进人物内心,深切领会作者的良苦用心。

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读课文,并初步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四、教学过程:

1、课前铺垫:

教师活动预设:利用课前二三分钟的时间,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及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也为后面的导语与正文之间的顺利承接准备,以免导入新课刚把学生带入小说的情境,又被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作者简介冲淡,甚至又带出情境。

2、导入:

教师活动预设,有感情地朗诵《致别里科夫》。请学生回答诗歌中所写的人物是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别里科夫”。导入新课:让我们走进《套中人》,走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导语设计:

沉重的希腊古文压弯了你的躯壳

厚厚的沙俄大衣

裹住了一个没有血肉的灵魂

权柄的黑伞能遮蔽太阳的光辉么?

岸然的大盖帽

也难掩伪君子的面影

你的墨镜滤去了春天的色彩

塞耳的棉花隔绝了飞鸟的齐鸣

你有嘴,却只会念残喘的文告

你的双脚

在污泥辙印中独行

你活着,是一只口袋

妄图将整个世界塞进你的套子

你终于死去

——遗憾那一柸黄土

没能滋润你干枯的魂灵!

设计意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请学生猜测诗歌描述的人物是谁,以此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导入课题。

3、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预设:请同学们速度文本,概括故事情节。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对《套中人》一无所知的人,你打算怎样简明扼要的向他介绍本文的故事情节?请1-2名学生交流并进行评价。之后用多媒体出示故事情节概述。

学生活动预设:速读《套中人》,概括小说故事情节。1—2名学生班内交流、补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为后面的听证会活动做好铺垫。

4、文本解读:“别里科夫之死”听证会

教师活动预设:紧接上一环节内容,引导,别里科夫死了,一个辖制了学校乃至全城15年的人死了。这令全校上上下下心里五味杂陈。假设上级派来了调查组,要召开全校范围的“别里科夫之死”听证会,我们应该怎么做?

对于同学们来说,别里科夫之死也许是个毫无悬疑的命案;但是,为了让不明真相的人清楚整个命案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排查嫌疑,澄清事实,给公众一个交代。

多媒体出示听证会的内容并解释引导:

个人资料  请学校办公室文秘人员将别里科夫的个人资料整合给大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个性特点(如语言、、动作行为、思想),经历等。

现场勘察结果  设想你是一位刑侦经验丰富的治安科长,来到别里科夫的死亡现场,通过自己敏锐的目光看到了什么?死者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你的证据又在哪里?

无罪辩护  柯瓦连科与死者生前有过争执,因而有重大嫌疑。如果你是柯瓦连科,你会怎样寻找最有力的证据为自己做无罪辩护?

结题报告  如果你是校长,你会为别里科夫之死作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强调:无论哪一组哪一个角色,我们必须时刻谨记的一点就是“让事实说话”,让文本说话。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根据兴趣分成四组,每组共同解决一个问题,同时对其他三组的内容予以关注,以备补充。各小组分别选出一个发言人,班内交流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认真听,并随时准备进行补充完善。

教师活动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对学生都会忽略的一些细节引导学生补充并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句子进行朗读、品读,读出情感内涵(如“行是行的……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呀”“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套鞋一起乒乒乓乓滚下楼去……”)。

教师活动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对这个环节的内容进行小结,刚才的听证会上,同学们如抽丝剥茧,从生活套到行为套再到思想套,层层深入,找出了别里科夫死亡的真正原因——他头脑中的思想套。由此可见,有这样的生活套、行为套都是由于他的思想套。他的思想套又是些什么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束缚他的思想、意识、观念等。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套呢?因为沙皇的专制统治。他用这套子逃避现实、辖制全城,害人又害己。

设计意图:通过新颖别致的形式激发学生深入探究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整合信息,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探寻问题的实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习惯;同时,指导学生将阅读理解与写作巧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助读。

5、形象意义,走进别里科夫的心灵世界。

教师活动预设: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内心,探究形象意义。因此有人说,别里科夫是罪有应得,是个可恶可憎可厌的人,对他加以讥诮嗤笑。可是,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契诃夫这一章(《套中人》)还没有结束,人们还没有象应有的那样读它,还没有深刻领会它的底蕴,而过早地把书合上。希望人们重新打开它,钻研它。”请学生试着体会、讨论别里科夫的心灵世界是怎样的。学生可能会想到干枯、枯竭、荒漠等词语;也可能想不出,教师适时引导,他的头脑中充满的是什么?缺少的又是什么?要求学生读描写别里科夫夜晚睡觉时的段落,体会其心灵世界。

学生活动预设:学生讨论后交流评价。学生回答示例:别里科夫孤寂的内心世界里没有关爱的阳光,没有同情的雨露,没有生活的乐趣;他似乎已没有血性,没有欲望,没有情感,没有欢笑。

教师活动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别里科夫以悲剧谢幕的一生,昭示出的是一条在专制桎梏下知识分子通常的生命路径,他们由畏惧走向退缩,由退缩而封闭,由封闭而保守,从而思想荒芜,心灵干枯,在令人窒息没有生气的世界里最终走向死亡。他的死带给我们以浓重的悲凉,让我们体会到作家发掘人性、提升人类整体精神水平的良苦用心。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意在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突破以往仅仅停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的层面,引起学生在对别里科夫嗤诮之后的深沉思索,理解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当时整个俄罗斯下层知识分子长期被政治压迫、被黑暗猥亵下的普遍精神状况。从而感受小说中充溢的浓烈的悲剧意味,给学生的心灵以沉重的撞击,体会契诃夫小说“摄人心魄”的深刻和伟大。

6、拓展深化

教师活动预设: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别里科夫已被埋葬了千年,可令人窒息的套子穿越时空依然弥漫在我们周围。套子人人有,形式个不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谈谈有哪些类似的套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套子。

学生活动预设:1、学生思考交流自己了解的类似的套子。示例:祥林嫂与封建礼教的套子,孔乙己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套子,赵括与教条权威的套子等。

    2、学生谈谈如何对待套子。有了前边内容的铺垫,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对于束缚我们的套子,我们应理性反思,打破套子束缚”的结论。

教师活动预设:那么就让我们去体会小说人物在千年之前发出的呼吁吧,请学生齐读小说倒数第二段中“啊,自由啊,自由……”的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阅读和生活实际)横向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索,理性思索对待套子应持的态度,实现文本对学生的思想启迪目标。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心里并不轻松。虽说是完成了目标,学生表现也不错(听证会环节,学生在个人资料的整合上表现的很好,无罪辩护部分学生缘于前一位学生的毫无分量甚至是起反作用的辩护反而更容易找到了最有力的证据,校长的结题报告全面又深刻,都出乎我的意料)。可是有些地方还是处理得不够好。在现场勘查结果部分用时太长,对别里科夫死亡现场的照片、漫画和政府文告报纸环节的处理部分竟用了三四分钟,。实际上,在这个地方稍微一点,让学生明白此处设计上这个环节,会更全面,会把小说中的相关情节、细节用现场勘查结果的形式综合呈现就可以了。而节省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用在后面形象意义、走进别里科夫心灵世界部分,这样就能使学生能在这一部分尽情展开,结合小说中的相关细节描写深刻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荒芜,心灵的干枯,体会作者的良苦用心了。通过备、上这节课,我收获了很多,尤其是不足带给我的思索和方向令我沉重又欣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