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删繁就简怡情趣,整旧纳新绽奇葩——教材《言语行为中的称呼》的二次开发与利用探究

[日期:2014-10-28] 来源:  作者:宋世兰 [字体: ]

    高二语文组全体教师在新学期开始的集体备课中,一如既往地对教材《语言的运用》进行大胆整合:重点讲《语言的规范》《言语行为中的歧义》等章节,略讲或不讲其他章节。这样,教学任务相对减轻,但面对学生反感排斥的《言语行为中的称呼》,我还是颇费了些心思。

一、教材分析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涉及的内容广、定义多(如称呼,对称、自称、他称,面称、背称,尊称、谦称、昵称、恶称,泛尊称,实际亲属关系的尊称、中介亲属关系的尊称……),条条框框,很是让人头疼。有些内容学生早已熟知却以陌生的概念形式出现,如对称、自称、面称等;有些内容明明高考考查的比较多课文内容中却三言两语一带而过,如尊称、谦称、常见客套语等,在高考中,它们以语言得体与否的判断、语言的实际运用——写请柬、修改病句等形式出现。教参上安排了5学时,重点都放在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梳理,称呼的发展变迁、应用练习上,高考真正考查内容的具体讲解分析和使用方法方面却没有涉及。

二、以学定教创造性运用教材

      根据以上情况,我对本单元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删减与增补扩充,确立了立足学生实际、把握高考考点、结合生活场景、瞄准学生长远发展大目标、删减扩充巧安排的原则。

      我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四组深入研读课文内容,并推选代表班内交流收获。把了解称呼及其分类作为基础,其余内容大胆舍去。为了确保学生真正有所收获,我提出了让学生举例说明的交流要求。

      在此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学习如何使用称呼。通过补充大量资料,与高考相关、与生活相连的家大舍小令外人”“”“”“敬人,”“”“”“谦己;客套语拼盘等让学生在探索规律中明白如何为敬,怎样谦称。并结合学生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红楼梦》第二回中林黛玉读写母名时的举动,为学生拓展出避讳之制的内容(国讳、家讳——联系刚学过的《李凭箜篌引》的作者诗人李贺的遭遇等)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阅读古文经典打开了一扇窗。为了巩固效果,我还在课堂中穿插了链接高考,把讲和练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三、教学设计三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取材于生活的《法官的尴尬》,是因为称呼不当引起的笑话,用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避讳之制内容时,补充了避讳使用不当而造成的笑话,使学生在笑声明白避讳之制在古代的无处不在,加深了对避讳之制的理解。整堂课学生兴趣盎然,踊跃参与,在笑声中学习,在笑声中收获,用评课老师的话说是轻松学知识,趣味识礼尊

    2、实效性原则      面向高考,讲练结合,使学生既对称呼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又学会了如何使用称呼,培养了能力。

    3、指导性原则    针对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巧妙点拨,中介亲属关系的尊称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我就结合学生熟悉的喜剧《家有儿女》中刘梅对自己的老公夏东海称呼爸爸,学生就容易理解刘梅是站在自己儿女的角度称呼的。面向高考,使学生明白高考考查点是怎么考、怎么应对的。

      同时,在集体备课中,大家想通过本次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的实验探索,使之成为对教材二次开发与利用的范例,进而形成体系,宋老师安排大家每人一个单元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借着学校对教材开发利用的东风,掀起教研教改、教材二次开发利用的春潮。

    

教学不是重复,而是创造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教学反思

《言语行为中的称呼》这节课讲完后,受到了张校长和高二语文组老师的认可与好评。大家都认为这节课由于教材整合利用得当,真正落实了课堂高效。我也慢慢从这节课中走出来,远距离地冷静反思这节课带给我的收获。

一、      大胆取舍增补,以学定教。

对教材的大胆取舍增补,避免了原教材内容的枯燥乏味、冗长难消化的弊端。经过取舍后,保留的原教材内容虽然不多,可是由于增补扩充的内容丰富又有针对性(针对高考和生活实际),所以这节课容量很大,学生一直处于学习、参与的状态,一节课下来,收获颇丰。而且,这样大胆删减,既化难为易,减轻了学生负担,又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新课改理念,做到了课堂高效。

二、      调动学习热情,以趣激学。

虽然在教学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趣味性原则,可是,毕竟这节课的容量太大,我也有点担心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可没想到的是,学生被那些源于生活的故事、笑话、实例吸引的兴趣盎然。由导入新课时不少同学硬忍着却还是忍不住扬起嘴角,到课堂中间环节学生自由读补充内容时的一个个抢着笑着大声读出来,再到“实战演练”环节一个个迫不及待地抢着说出自己的答案……不是三个五个学生积极参与,而是全班同学都沉浸其中,乐在其中。我感到,一开始上课是我在引着学生往前走,到后来变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过来感染了我,学生迫切地学习愿望推着我们一起往前冲。

由此我明白,是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学生的学习热情相互感染,形成合力,裹挟着他们,不,是我们,一起前行,欲罢不能。因此,课堂容量在这里不是问题,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用学生高昂的兴趣与迫切的学习愿望这根线,一线串珠,把众多内容串起来,也串起了学生的累累收获。

另外,认识“瓶颈”处的巧妙点拨,以导促学,也让我很有触动。遇到难点,教师怎样结合学生经验巧妙联系课内外,一语点醒“梦”中人,也是很关键的。

不足是课件制作的比较匆忙,字体有的稍嫌小了些,坐在后面的同学看得有点费劲。这也提醒了我:教学无小事,任何细节的呈现都必须以教学效果为本。这也是收获。

总结到这里,忽然想起了这样一段话:“对幸福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教师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它应当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应当如星辰,远望像盏灯,近看是一团火……”它的出处早已模糊,可这段话却始终烙在我的心里,启发着我,激励着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