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我心中的历史讲稿——我看斯大林模式

[日期:2014-12-04] 来源:  作者:徐春华 [字体: ]

    斯大林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不能从实际出发,而是采取冒进的主观的思想,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短期内可能会有很大的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不足取的,而且很危险的。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也的确验证了这点。

      斯大林跟随列宁多年,但是却不得其要领。具体说就是,列宁分析苏联的问题,总能够从苏联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出适合情况的决策,虽然有时候,有过失误但是随即就会改正,而斯大林却要把自己神圣化,大搞个人崇拜,实行大清洗,不能容忍对自己的丝毫的反对,这不能不是它们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别。从而可能暗含了苏联以后的命运。

      斯大林模式,就是在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在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苏联当时的国内经济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业,重工业发展滞后,比之西欧的列强来讲是有很大差距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本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的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业产量。而且,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出发点是好的,提高农产品产量,实现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在极短的时间里,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罢了。后来的中国实行的大跃进,农民加入人民公社很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其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公有化反而是有害的。在工业上,把重工业看成社会发展的标志不错,但是不能因此而只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忽视了各部门经济要协调发展的规律。例如,苏联的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到1950年工业产值增加12倍。但是农业却徘徊不前,1953年全苏人均粮竟至于低于1913年水平。由此可见,这种片面发展模式的弊端。

     当然,如果放到当时的国际国内的艰难环境中,斯大林模式是可以理解的。苏联从建立起,外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内受经济发展滞后的束缚,社会主义的新生政权能不能顽强的生存下去,关键就看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情况。所以,斯大林提出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建设道路在当时的条件下,有利于国内政权的稳固。但是,错就错在,把这种模式教条化,把它当做发展社会主义的唯一方法。各国只看到了斯大林模式的发展成就,却忽视了能够取得成就的环境,而盲目的加之以神圣化,从而作为经济建设的唯一方法,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从而为苏联的稳定埋下了祸根。这可能就是不能随形势变化,来及时的调整方针政策的恶果。

     斯大林模式发展的成就还是很大的。从1928年到1932年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便成为有独立工业体系的工业国;从1932年到1937年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使得苏联建设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的工业化强国。后来实行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为大战爆发打断而中止。可以说,取得的成就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短短的十年间,就是的苏联一跃成为世界性的强国,这不能不是社会主义的胜利。这就为苏联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粉碎法西斯的入侵,并进而为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进而也增加了世界各被压迫民族对于社会主义的向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实力和号召力。

教师点评:演讲同学表述自然、清晰,详细的阐明了自己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并运用历史的评价方法,把斯大林模式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评价,同时采用了辩证的方法去看待斯大林模式,这样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并运用到历史学习及研究中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