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循着千年风雨走来的苏轼——听宋世兰老师的课有感

[日期:2015-05-14] 来源:  作者:徐春华 [字体: ]

    几年前刚来长城时曾经听过宋世兰老师的一节示范课,宋老师引导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品读、鉴赏。那时候很多老师还不会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者更是屈指可数。宋老师的那节课正是运用课件辅助教学,给我们呈现了唐诗的魅力和王维诗精髓所在,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意味无穷。

         本周周四恰逢宋老师执教研讨课,对我来说又是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于是放下手头工作,迫不及待地前去听课。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苏轼的《定风波》。首先是岳馨祎同学上台进行课前演讲,概括说明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特点,然后重点对苏轼词的风格进行了解读。文辞优美,观点独到,可见课前对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师生深入文本,合作探究,从“初读思考”“再读鉴赏”“体悟领会”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最后自然地达成了目标,升华了学生的情感。

         纵观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学科特点浓厚,美的元素蕴含其中。

         从这节课中我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也体会到了宋词(苏词)所独有的韵味。教师创设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感官、思维,以品读形式引领学生感悟、畅谈或书写,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听、说、读、写全面训练,整堂课贯穿着语文实践活动。同时,教师的语言过渡自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恰到好处,这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特意观察了一些同学的表现,声音、调式甚至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多少带有宋老师的风范,正可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魅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词的意蕴、美感以及品词者的文人风采盈满了整个课堂。同时,课堂经过科学预设,自然生成,没有任何雕琢和表演。

         二、教师层层设问、启发诱导,体现了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宋老师先让学生初读,了解、概括词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再读并鉴赏词,要求选取词中的一个点进行鉴赏,可以是“传神的词句”,可以是“形象、意境”,可以是“表现手法”,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多数学生选取的角度并不相同,所以通过这种引导,其实是让学生由点到面、由表及里地掌握了文本所有的写作特点。之后,让学生再读、背诵,所有学生在非常熟练地背诵的同时已经深深地走入到了文本和作者的心中。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深入体悟,欣赏苏轼的旷达、乐观情怀和宠辱不惊的人生态度,由此揭示了人生的哲理,达到了情感的升华。课堂环环相扣,教师不愠不火,体现出非常高的教学能力和深厚的学科素养。

         三、教学方法灵活,深入浅出,新颖创新。

         学生的课前演讲其实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学生通过课外查询资料,加深了对词的理解,拓展了课程内容。

         学生鉴赏苏词后设计思辨题目:有人这样评价苏东坡,说他的“旷达是一种无奈,突围是一种逃跑”“把‘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一种‘虚伪的充实’,罪莫大焉”,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做充分的阐述。这种题型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最后小结借助了一段微课,教师以诗意的语言对苏轼的坎坷经历、词风、人格以及后人对苏轼的评价进一步解读和阐述,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感化。

         四、尊重学生,人文理念鲜明。

         教师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每一名学生的表现都给与认可。即使个别学生表达观点不到位,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走上思维的“正轨”,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信和尊严。及时评价,小组量化得分,体现了课改理念。同时,通过阐释苏词,教师还向学生渗透了一种出世入世的人生信条,使学生感悟到应树立这样的观念即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不离不弃。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想,宋老师已经成功地做到了。

         五、名师风采尽显其中。

         宋老师的头上有很多“光环”,作为教师,她已经达到极高的高度了。但是她依然不满足,言辞中极尽谦虚。同时,为了给年轻教师带个好头,她主动承担了执教新学期语文组第一节研讨课的重任。听课后她对我说其实自己是非常紧张的,为了准备这节课也投入了很多精力,生怕讲不好这节课。我听后更加佩服宋老师的敬业、孜孜以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更加赞赏她的为人处世态度和人格。

         课已听完,但那堂课一直萦绕在心间,那首词也像一首单曲不时地回放:“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真正走入历史,与词人对话,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从而使自己能够微笑面对未来的岁月,我想,这也就是学生从这节课中得到的最大收获吧。

         掩卷沉思,千年的风风雨雨并没有浇灭词人心中的情怀。正是这些傲骨、这些智者顶着历史的负载前行,在千年沧桑中呐喊,唤起了无数人心中的良知,浸润了无数人饥渴的心灵,从而凝成了厚重深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此刻,透过山峦叠嶂、烟雨几重,我看到了许多不羁的旅人“吟啸且徐行”。这些人中,有如苏轼的古人,有正为师的你我,也有课堂上那些英气的少年。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