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终 有 花 开 时

[日期:2015-06-26] 来源:  作者:索非亚 [字体: ]

522---24日,满怀着兴奋与憧憬,我与学校的其他三位老师一起参加了在新泰举行的2015年全市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三天来,分别听取了阚兆成、王茜、朱春英、李玉民、于维涛等专家的不同风格的精彩报告,收获很大。可以说,每一天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专家们的讲座犹如春风细雨,不但使我在教学中的许多困惑迎刃而解,还为今后的专业发展与成长指明了方向。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与感悟。

     一、教师在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何种作用?

     纵观三期课改的核心,第一期是“调整课堂结构”(学什么)。从“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第二期是“重塑教学关系”(如何学)。从“师中心、教中心”为“生中心、学中心”,“师退生进”。第三期是“改变教学意义”(为何学)。重塑“课堂之魂”、“课堂之道”,是对教学本质意义的追求。要说第一期是改良,第二期就是突破,第三期则是教育的回归。也正如培训会中阚兆成督学所说“课堂是知识的沃土,智慧的乐园,成长的摇篮;课堂是文明传承的大宝藏,也是教师耕耘的责任田,更是学生收获的庄稼地。”我们作为一线教师,不但要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更要承担着育人的重担。然而在课堂中,我们好像迷失了方向,被“课改”搞复杂了,被“高考”搞复杂了,被“教科研”搞复杂了……搞得我们不知道怎么教,搞得学生不知道怎么学。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个问题很苦恼。以前经常会为上好一堂公开课、示范课而追求完美,但现在看来,以往很多教师在课堂中经常出现的“为讨论而讨论”、“为活动而活动”,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教学原则,过于追求学生完美表现的课堂绝非一件好事,为了完美必然导致虚假、扭曲甚至异化,课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越来越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醍醐灌顶般的我忽然明白,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中去。教师在课堂中的核心任务80%是引领,是点燃,是唤醒,是激励,20%是课堂操作技术。新课改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一直以来并没有真正的解读正确,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指把学习的主动权、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多多培养泥土,凡是学生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凡是学生讨论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插手,放手让学生学会独立尝试、自主思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

     新课改的形势下,“满堂灌”已经被老师们所抛弃,然而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部分教师甚至名师所上的课迷失在了哲学、美学、生命教育等学科丛林中,学科示范课上成了哲学课、美学课或生命教育课,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正道。其实,课堂教学没有这么复杂,第三期课改的核心就是回归,要回归课堂的本质。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简明,一堂课能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足以;教学内容要简约,把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讲透足以;教学环节要简化,启发学生思考一两个有价值问题足以;教学方法要简便,真正能为学生所用足以;教学媒介要简单,把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让学生观察到足以。说到底就是大道至简。好课,应该是一个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突出特点、大气磅礴的课。记得去年曾听过的一堂观摩课,内容是英语七选五阅读技巧,技巧的掌握本身就是为了能更好理解文本。如果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了文本并答对了问题,为什么还非要让学生说出这道题运用了哪个技巧?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这真的是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教吗?如果是,就应该从学生出现的问题入手,总结出学生们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加以指导并及时进行训练,这才是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化繁为简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需要大智慧,这更是一种大能力和大格局。

     三、孩子,你慢慢来。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序言中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可是我们作为教师,在这个一切都是快节奏的社会,愿不愿意在自己的课堂上放慢脚步,给学生留点时间,留点空间,留点暗示,让学生去思考、去联想、去探究,去回味?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孩子的成长犹如庄稼的生长,需要经过春夏秋冬,历经风霜雪雨。正如肥城市历史教研员李玉民老师所说“教育是生活、是生长,是尊重,是陪伴,是发现,是引导,是等待。”于维涛教授也说“不同的种子,有不同的花期,迟开早开的花朵,同样美丽,要静待花开”。课堂教学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往在公开课上看到的三分钟读完课文并能概括文章大意,5分钟就能复述课文,真心希望这虚假的,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一幕幕不要再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课堂教学必须从艺术回归科学,从形式回归内容,从虚假回归真实,让教学从具有普遍规律中找到集体突围的出口。

     培训结束后,我随手翻了翻自己记录的听课笔记和随手记下的感想、反思,这对于我来说既是收获,更是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除了要多读书以外,还要从关注课堂、关注教材、关注学生逐渐过渡到关注研究,既要提升本学科素养,又要建立跨学科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在成长为学习型、研究性教师的道路上,我将继续前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wangyan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