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创新支点”应该也必须服务于教材教学内容,服务于学生的“双基”培养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个成熟的教师,他必定能多向运思、多元构课、多法操作。而这种运思和操作应有效地服务于学生学习,融于教学内容,达到大雪无痕的境界。
四、创新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
大多数老师教案的设计,尤其参加讲课比赛时,往往多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注重是否教得流畅,教得漂亮,教得艺术。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身充满着变数,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些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所以,有时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精彩往往被我们忽视或一笔带过了,我们很少能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斟酌他们的见解,分析他们的想法,因为这样往往耽误了我们事先设置的课堂进程,影响了我们的教学进度和流程。因而,课堂上我们往往牵着学生的思路甚至控制着学生的思维进程,看似顺利地去完成教学任务。
其实,课堂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替代性。课堂不应是我们呈现给学生我们的理解,而是我们引领学生或教会学生去认知、理解、分析、归纳、收获、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习惯用最直接的手段、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习惯借学生之口套出自己的结论。很多时候,我们包办的太多,不敢、不愿、不习惯、不舍得“放”。问了一个问题,我们总希望学生会立即准确地回答出来,当他们不能按我们的预期回答,我们便急不可耐地将答案给出,有时甚至不等他们回答便已完成了自问自答。在这样的自问自答中,学生最多需要回答几个“是”与“不是”或“对”与“不对”,热热闹闹顺顺利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既培养不了思维品质也锻炼不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无质疑的空间和时间,学到的知识也只是被动接受的容易遗忘很难内化为能力的知识。
其实,让风筝飞得高些,更能飞出一种旷远的姿态和意境,飞出开阔的心灵和胆略,飞出更强的信心和勇气。我们应该做的,是努力促成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即学生在思考、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所闪耀、迸发出来的创新火花。
所以,课堂上,我们需要热闹,也需要安静;需要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也需要学生的思索探究和出错,还需要学生的质疑发难。
一堂课,没有学生思想的生成,很难称其为好课。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探索实践不断追求并不断修正。需要我们真正热爱教学,真正在教学上下功夫。
“你如果没有感觉到你离开音乐就活不了,那就别去学音乐,做个听众吧。”同样,你如果没有感觉到你离开讲台离开学生就不快乐,那你就难以在教学上有所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思考并实践一生:“用一生来备这一课”。②
强化自身素质是创新的基石,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成为健康快乐的课堂,成为有利于学生成才成人的课堂,教师必须强化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水平,有意识地探寻教学艺术,切磋教学方法,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的需求为本,以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创新,才会真正出新。
 
注释:
①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载《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6月第二版,第7页。
 

上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4 泰安长城中学
Powered by iwms